【招商必備】:購物中心“服裝品牌、“餐飲品牌”族譜大集合
【導讀】
購物中心產業已成為最重要的零售經營方式之一,而且已遠遠突破商品零售的界限,它對一個城市的商業環境改善、消費與休閑方式的改變、投資結構的優化、對經濟繁榮的貢獻等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生命力。面對電商的崛起,零售商已基本完成線上渠道布局,戰略重心重回門店體驗和互動性。本文分3部分。
第一部分盤點:購物中心“服裝品牌族譜”
第二部分盤點:購物中心“餐飲品牌族譜”
第三部分:2017年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
第一部分盤點:
購物中心“服裝品牌族譜”
品牌服飾企業到底把“雞蛋放在多少個籃子”里?商業地產觀察獨家梳理服裝行業內部分品牌的產品線,向大家展示熟知品牌之間“不為人知”的關系,揭開服飾企業的“品牌族譜”。
購物中心的同質化競爭日趨白熱化,各大購物中心都在力圖通過體驗型業態來挽回客流。
“民以食為天”,在購物中心的主力業態中,餐飲無疑是客流聚集的王牌,多種的餐飲類型賦予了購物中心豐富立體的功能,購物中心通過餐飲日漸轉變為都市的重要社交場景和生活場景。由此看來,餐飲業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部分:
2017年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

三、2017 年度餐飲市場經營分析
2016 年,全球經濟繼續低迷增長,由于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尚不牢靠,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2016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7%,達到744127 億元人民幣。餐飲業在大的宏觀環境下影響下,變化明顯且快速。全國餐飲收入實現35799 億元,同比增長10.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8%。
在這一年,不斷有新的資本和跨界競爭者進入餐飲市場,8090 后在餐飲消費市場和餐飲企業管理層中都占據主要位置,行業洗牌日益顯著。根據大眾點評數據,2016 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個一線城市的餐飲門店數量由2015 年的59 萬余家減少至57.6 萬余家,門店數量呈現2.4% 的負增長,由此可見2016 年餐飲門店爆發式增長的勢頭在2016 年明顯放緩,尤其是北京和上海,餐飲門店數量減少3.65 萬家。同時供給端的競爭加劇推動餐飲企業走出同質化競爭,推出更多優化和更新迭代的產品。
此外,隨著餐飲業和互聯網的加速融合,餐飲O2O 市場規模穩步提升。餐廳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整個餐飲行業越來越注重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應用,移動支付得到普及,外賣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對餐飲企業的管理模式形成新的挑戰。消費者消費習慣的不斷改變及對新鮮事物的追求,特別是90 后人群,加上各種特色餐飲不斷推陳出新,如何抓住消費者成了餐飲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六)餐飲上市公司經營分析
2016 年,資本運作成為餐飲業發展中的突出事件,中小企業奔赴新三板,提升行業整體運作效率。2016 年飯店餐飲業上市公司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行業的運作情況。
截止到2017 年5 月20 日,餐飲業在A 股上市企業共有2 家,包括全聚德、西安飲食,在香港上市企業共有4 家,包括小南國、味千拉面、呷哺呷哺、唐宮中國,新三板的企業共有21 家。包括:百富餐飲、紫羅蘭、優格花園、粵珍小廚、望湘園、華鼎團膳、紅鼎豆撈、伊秀股份、香草香草、豐收日、洛陽餐旅、華磊股份、佳客來、新五心、小尾羊、幸運時間、小六湯包、千吉萊、順風股份、阿興記食品、金百萬。